|
面向“数字原生代”的教育什么样
楼主
来源:yyy@sspuweijifen 12/18/2016 9:34:00 PM
未来教育什么样?今天的教育如何应对?这些都是近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的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与会专家探讨的主题。 回应“乔布斯之问” 近年来,未来教育成为“热词”。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看见未来,才能创造未来。岁末大大小小的教育论坛,几乎都把视线聚焦于一个话题——未来教育。这正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与“拐点”在未来教育这个问题上交接了。 朱永新说,所谓“痛点”,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们的孩子不能承受之痛。传统教育已经发展到极致,大工业生产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注重整体而忽视个体。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舒展的张扬,创造的冲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自由的释放。千篇一律、机械练习、重复训练、考试评价,在培养了少数“成功者”的同时,制造出更多的“失败者”。“痛”极思变。对未来的向往就顺理成章了。 所谓“拐点”,是因为这是一个被互联网和现代技术改变世界的时代。美国有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美国前教育部长邓肯对此给予了这样的解释,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他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工具和技术的变革,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是教学模式的改变,如慕课、翻转课堂;第三是学校形态、教育结构的改变。我们恰恰在学校形态与教育结构上停滞了、中止了。朱永新认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 “数字原生代”怎样学习 教育部科技中心主任李志民说:“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正促进人类文明迈向新的阶段。”技术进步恰恰为学习与教育的变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探索未来教育,要研究未来教育对象的特征。目前,人们往往把新生代称作“数字原生代”。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数字原生代更倾向于快速的、非线性的访问,依赖技术获取信息、开展社交活动和交流,善于迅速处理信息,对课程质量要求高。 应对未来教育,也要弄清人类学习的基本样态。在李志民看来,人类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际交往,比如语言、礼仪、管理等;第二类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比如文学、历史、数学、逻辑、运筹等;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如科学探究知识、工程技术、哲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他认为,慕课可以有力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为人际交往类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环境,而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将成为今后传统大学的重点。中小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形成纪律、协作、尊重等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等,慕课可以作为补充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慕课更适合高等教育,学习者是成年人,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渴望,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我们要为未来教育做哪些准备 未来的教育应该尊重教育对象的特征,符合未来学习的规律,这样才更有针对性。杨宗凯认为,未来教育呈现公平化、差异性、开放性、法制化、终身化、职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特点,基本内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程序再造、文化重构,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构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新形态,全面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在未来教育理念的支撑下,课堂、教师、评价等都要发生相应变化。杨宗凯认为,传统课堂强调先教后练,翻转课堂则强调先学后练,学生在课外按照自定进度观看网络视频、整理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在课堂内交流、探究、解惑、完成作业,最后由教师安排下次学习的任务。未来的评价方式应从基于分数的评价转变为基于大数据的评价,从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