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湾首页 | 分类信息 | 招聘 | 房产 | 黄页 | 论坛 | 博客 | 新闻热点
金海湾  >  论坛首页  >  汽车行情  >  在中国,我们离自己的汽车文化还有多远?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在中国,我们离自己的汽车文化还有多远?
楼主
来源:小小题@weizhixu 7/16/2017 10:39:00 PM

汽车文化是一个那么大的话题。我也一次次地追问,中国有汽车文化吗?答案毋庸置疑,有!但仍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我们没有必要崇洋媚外,美国的汽车文化未必就是中国汽车文化的归宿。终有一天,中国也会有自己的“汽车文化相”。

▎为什么《变形金刚》是美国的?

不吹不黑,《变形金刚5》的观影口碑并不理想,混乱的剪辑和一懵到底的剧情是绝对的硬伤,不过,《变5》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仍然突破了15亿元。可以想见,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汽车IP,依然可以维持着三十年不老的吸金力。

也许,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变形金刚》是美国的,中国能拍出这样的大片?抛开技术层面不论,单单影视作品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起码,我们确实还缺乏《变形金刚》的培育土壤。

其实,有一个细节,在很久以前刚接触《变形金刚》的时候,笔者就一直好奇。为什么汽车人这一派的重要领导者擎天柱,原型是一台重卡,而不是那些超级跑车呢?回头想想,这正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大特色所在,也就是皮卡,或者重卡文化的盛行。

美国人块头大,体格壮,就连汽车设计也一直摆脱不了那种浓浓的“肌肉风”,而重卡也是这种崇尚肌**化的再次演绎。此外,美国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也使承载着巨量运输任务的重卡车队成为最常见的一道公路风景,辨识度和亲切度都很高,擎天柱是重卡的化身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放在中国,这种担当领导人位置的车型,可能是一款SUV,或者象征智力担当的旗舰大型轿车,重卡很难走上台面。国情不同,文化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

▎现实中,美国的汽车文化是怎样的?

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

巨大的国土面积,并不那么密集的人口密度,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也就顺利成章地变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所谓“衣食住行”,“行”在美国人的字典中或许会被排在一个更靠前的位置。

围绕快餐店专门设计的汽车购餐通道,正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国内也经常看到,诸如KFC的汽车穿梭餐厅,设计的初衷无非就是“不必下车,即可完成消费”。同样的道理,在美国还会有类似的邮件投递窗口,包括看电影,也可以选择去“汽车电影院”,只须将车停到一个巨大的广场中,那里有一块大屏幕,车舱内,就是你享受电影时光的私密空间。

此外,美国还有很多因加油站而兴建起来的汽车旅馆。在一些美国公路片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取景点和故事发生地。美国的汽车旅馆,其实也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驿站,美国人开车到这里加油休息,在古代,那就是喂马歇脚了。

如果说,上文提到的是一些“硬文化”,美国还有更多的汽车“软文化”。且不论《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系列的影视作品,笔者还曾读过斯蒂芬·金所着的一部名为《卡车惊魂》的恐怖小说,其中的反派主角是无人驾驶的恐怖卡车,“他们”占领了一座小镇,并将这里的居民控制为人质。

生活中有什么,文化中就有什么。汽车成为美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汽车文化也就根深蒂固了。

▎有一天,我拿到了驾照,那是我的成人礼

最近有一档节目很火,也就是《中国有嘻哈》。嘻哈,或者说Hip Hop,也来自于美国,但这种音乐文化仍然小众,即使在讲英语的国家,也很难成为主流。《中国有嘻哈》就像一把钥匙,忽然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一片认知上的荒漠,我们不禁感慨,原来中国还有这样一群玩嘻哈的人。

绕回到“中国式汽车文化”,诸如古董车收藏、地下改装,也只是小范围的自嗨,很难说会成为中国汽车文化的一股潮流。所以,很多人都在争论,中国的汽车文化应该是什么?应该来自哪里,应该走向何方?

在笔者看来,汽车可以升级为文化现象,一定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买新车放鞭炮,系红绳挂红花,或许是源自民间的一种习惯,甚至于称之为民俗,但也只是汽车文化的一小部分,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的一小部分。

中国这么大,这么复杂,汽车还远远不是一件“生活必需品”。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汽车还不是一件“凡物”,还不是陪我长大的“家庭伙伴”。起码,我们还需要整整一代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孩子们认为成人礼就是拿到驾照,是开着车去见自己心仪的女孩子,那么汽车文化就真的兴起了。

回复该贴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回复主题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