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后的社交恐惧症,还能治吗
楼主
来源:清将军@qingshubaojiangjun 6/11/2018 2:02:00 AM
在欧美学生中,有一句俗语:“study,sleep,social,三个S里,你最多只能管好两个。” 开通今题V店,让您的业务信息上网,上手机,上搜索,提升订单量! 而social,是西方尤其重视的一块。但中国留学生却往往喜欢“扎堆”,加之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真正融入海外的校园文化更是难于上青天! 中国留学生输在社交能力上 社交能力不足是中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学生海外留学问题,包括语言能力薄弱、不能融入当地文化习俗等在内的社交能力差的留学生群体38.26%。可见,中国家长以及中国传统教育相对国外的教育体系而言,对于学生内心关注存在欠缺和不足,尤其反映在社交能力的培养上。 此外,去年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常青藤大学四分之一的中国学生在毕业前就辍学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回到中国;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社交能力差是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中国留学生欠缺社交能力? 文化差异——融入外国文化圈并非易事 此前,YouTube频道上最受学生欢迎的视频,有4万多的浏览量,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学生更喜欢说普通话而非英语:显而易见,中文是他们的母语。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课堂是教学生如何通过英语考试而非口语能力。像“peeps” “chillax” “fo’ real” 和“fo’ sho”这样的词汇不会出现在教学大纲内,但正是这些词汇让中国学生在与美国人交谈时感到疏远。 同胞太多——限制与外国学生的交流 近年来,海外留学生的数量不断暴增,让他们也开始抱怨身边同胞太多,接触不到外国学生,没机会说英语。 美国学生喜欢外出泡吧聚会,而中国学生则不太喜欢出门,更热衷于聚在一起做饭,打牌和看电影等。这样的社交模式虽然更让他们感到舒适,但却没有真正达到海外留学的目的。 看重成绩——轻视社交的重要性 国内的教育体制让中国学生习惯于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不重视对课外活动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而即便是出了国,对于学习和社交,每位留学生心里也都有自己的一杆秤: “一是没有精力,我是为求学而来的,所以更注重学习;二是文化差异,和美国同学一起吃饭、聊天很简单,但是要和她们发展成闺蜜太难了。” “求学比融入当地社会更重要一些。对我来说,出国就是为了学习知识、了解世界。融入当地社会可以作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出国的主要目的。” “我感觉学业比融入社会更重要。即使融入了当地社会,以后回国或者换了别的国家,原先的融入感可能会成为新生活的绊脚石。但知识不一样,无论走到哪里,知识都有用途之地。” 学业压力——社交时间十分有限 如果你只沉溺于自己的华人圈,这将意味着你会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课堂上大量的英文听说练习以及当地文化的介绍,而课后却是听不见英语的中国朋友圈。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融不进国外的校园文化环境了。不禁觉得,努力涌出国门,却从未到达彼岸。 留学生如何走出社交瓶颈? 1. 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study,sleep,social,三个S里,你最多只能管好两个。”这就涉及到时间规划的问题,拖延症、不规律的作息、低效的学习方法,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时间分配。所以,留学生应该在日常更加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高效的学习,保持时间分配的良性循环。 2. 走出家门熟悉当地文化 语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向外来文化封闭自己的原因。很多留学生初到国外时,会担心语言表达不正确而把自己憋在宿舍里,每天沉溺于网络,热衷于与国内的朋友联系以消除孤独,从而浪费了跟外界学习语言以及快速提高外语水平的好机会。 经常出去走走,走在街道上,观看各色建筑和商店,这也是对所在地文化的一种了解。买东西时,不了解地道说法的时候,可以在别人买的时候在旁边看着,然后对对话进行模仿。了解当地人的说话习惯,从细节处改进,不久,就会有本质上的提高。 3. 以课余爱好来拓展社交圈 中国学生想更好地融入海外学生的社交圈子,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他们共同学习,在各种分组讨论和合作中增进友谊,以便更加了解国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从而增强英语交谈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多参与国外本土文化的活动或体育运动,这也是增进彼此友谊的最佳方式。 今力网 - 领先的美国房产平台推荐多名优秀专业的房产经纪人![]() 留学路上求学固然重要,但社会交往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希望每个留学海外的学子都能少熬点夜,多分配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留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