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人犯》悬念剧情生硬 郭富城表演稍显过火
楼主
来源:金海湾网友@semijones 7/13/2009 3:52:00 PM
郭富城在《杀人犯》中有“神经质”的表演。
《杀人犯》(又名《罪与罚》)7月9日在香港上映,可以说是万众期待了。电影公司率先豪掷近一百万港元,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一百万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的预告片制作公司制作一条悬疑味十足的预告片,吊足了一众好奇影迷的胃口。导演周显扬更声言拍出原创性 (Originality)及复杂性(Complexity),直指人性善恶和阴暗一面,更教影评人张望期待。但影片编剧却在悬念设置上不过关,关键情节上为了产生惊人效果而设计且加油添醋,让影片的悬疑和谜团无法自圆其说。 《杀人犯》剧情类似《记忆碎片》 《杀人犯》剧情类似《记忆碎片》(《Memento》) ,讲述了一个失忆人的故事:警员泰哥(陈观泰饰)从高处堕下,躺卧在尖沙咀半岛大厦的天井,成为近日“连环放血凶案”的第四个受害人。而即将升任警司的重案组总督察凌光(郭富城饰)则昏迷倒卧在半岛大厦七楼。凌光失去了短期记忆,记不起泰哥重伤至死的来龙去脉。凌光升职在望,家中又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希爱(张钧宁饰)和一名可爱的儿子,现在却成为被怀疑的对象。凌光与阿鬼(张兆辉饰)十分投契,二人合力查案,为自己和拍挡还一个公道。但凌光在查案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线索和证据,都接二连三地指向他自己就是冷血杀人凶手。泰哥已死,凌光的短期记忆未能恢复,更经常产生幻觉。及后连阿鬼也认为凶手就是凌光,因为除了泰哥以外,其余三名被害者,都是凌光童年的邻居…… 前半段拍出心理惊栗类型格局 后半段沦为二流片 《杀人犯》大概可以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描写主角失忆、查案和自我怀疑,拍出心理惊悚电影(psychological thriller)类型格局,虽然还未能达到克里斯多夫?诺兰(Christopher Nolan)名作如《白夜追凶》(Insomnia)和《记忆碎片》(Memento) 的高超水平,但叙事上也算颇为流畅,剪接也交出一定水平。另外,一开始泰哥的死,人人都有嫌疑,凌光固然有一定可能性,他身边的警察甚至家人其实也不排除在外,估计谁是凶手的过程也带来一定趣味。凌光与阿鬼的争执过程是前半段的高潮,凌光寻求真相与公道开启了人性善恶的拷问,他无论如何都要证明自己清白,但反讽的是求证性善却派生出恶果。 《杀人犯》的后半段解开谜团,“凶手”一股脑儿不断解说犯案的前因、布局、后果,但情理根本不合,没有足够动机如此害人。“凶手”的病症更显然是为了产生惊人效果而设计且加油添醋,为文造情矫揉造作至此教人不忍卒睹。加上场面逐步失控,郭富城发疯般的过火演出,影片几乎沦落为一部不可救药的二流片。编导有想法,对人性有探讨的勇气,但未能将概念转化为有力的影像,在叙事上反映出来。又无留下空间让观众感受想象,浪费大好题材。 郭富城“神经质”演出稍显过火 近年郭富城的演出获得较普遍认同,推许为成熟。其中2005至2006年是郭富城影视演艺事业的巅峰两年,先在陈木胜电影《三岔口》中饰演满脸失落的警员孙兆仁,演出令人刮目相看,首夺台湾金马奖影帝。之后在谭家明复出的力作《父子》中饰演穷爸爸周长胜,说服力强,梅开二度成为金马影帝。《杀人犯》前半段承接两年前彭顺作品《C+侦探》的演出,寻根究底之余,又要加上几分神经质。只是后半段了解真相后发疯,演出变得过火,致命伤是导演在场面调度上根本没有配合,令郭富城的演出更形孤立甚至荒唐。观众可与库布里克《闪灵》中杰克?尼科尔森的经典演出作一比较,即能作出判断。还望年底《风云II》中的步惊云回到彭氏兄弟麾下,别来无恙。张钧宁是台湾新进女星,担演第一女主角,演出合乎水平不过不失,欠缺一点点惊喜。一众绿叶如张兆辉、陈观泰都恰如其分,只是陈观泰戏份太少了。 《杀人犯》的幕后阵容不俗,如摄影的李屏宾、配乐的梅林茂都是高手,但周显扬始终是新进导演,一直担任影片公司的剧本发展工作,欠缺实作经验,《杀人犯》后半段场面调度上的失控责无旁贷。而年轻编剧杜致朗的剧本就眼前电影可知,是颇为巨细无遗,未能去芜存菁或留下空间,水平与处女作《江湖》其实相差不远。加上周显扬不作适度删减剪裁,终于落得如此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