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气多小知识:远红外线对身体有“五通”“五消”的效果
楼主
来源:一转身就是永远@yinglin8612s 6/15/2021 9:00:00 AM
生命科学细胞健康是是生命之根本,人类开始揭示隐藏在自身的奥秘,分享、普及、传播细胞养生是我们最大的使命,生命质量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也是人类最大的需求! 日本石原医师认为,现在医学已非常进步,医师也愈来愈多,癌症却依然有增无减,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现代人普遍体温低下,因人体体温降至35度时,正是癌细胞最活跃繁殖的时候,反之,当体温达到39.6度以上时,癌细胞就会全部死掉。 高温可治好癌症 19世纪时,德国有位布许(Busch)医师,发表多例自然治癒的癌症,也就是有罹癌病人,分别得到肺炎和丹毒(一种皮肤感染症)等疾病,连续发高烧1-2星期,没想到意外治好癌症。此外,1900年美国纽约市立医院的科莱医师,同样发表有癌症病人因肺炎和丹毒引起持续高烧后,治癒癌症的实例。换句话说,西洋医学也已明白癌细胞很怕高温。 癌症是一种从头到脚都有可能发病的疾病,但心脏、脾脏、小肠(十二指肠)是发生癌症机率较小的器官。那是因为心脏虽只有体重的1/200,却负责提供1/9的体温;脾脏则是红血球集中的地方,同样属于高温器官;而小肠要负责消化,必须经常活动,自然会比较温热,从这些事实可知,癌症并不容易发生在温度高的器官上。 人体容易罹癌的器官如食道、肺、胃、大肠、直肠、卵巢、子宫………等都是中间呈空洞的器官,有空洞的器官,细胞会比较少,体温也比较容易下降,所以比较容易罹癌;至于乳房因突出身体外面,也是温度比较低的器官,故乳癌发生率也较高。 一般而言,癌症是因免疫力下降而形成,当然与血液有关联,也可以说它的发生与血液循环不佳有密切关系。东洋医学认为「万病之源来自脏血」,所以,身体为了燃烧并排出体内的废物,让血液变乾淨,才会出现发烧的反应。就某个层面来说,发烧,其实能提高免疫力,而免疫力就是白血球的运作能力,实际上只要体温上升1度,免疫力就能提高5-6倍。 远红外线的三大特性 1、具有深达力 经过研究和实践表明,人体皮肤可大量吸收红外线的辐射能,但由于近红外和中红外的热量过强,容易反射,不易吸收,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远红外线照射人体时几乎没有反射,并可直接渗入皮下组织达3-5公分,具有超强的穿透性,所以只有远红外线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2、共鸣吸收现象 在远红外线光谱中,波长在8-14um的远红外线,因为与构成人体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等基本物质具有共同的震动频率,所以在照射时会被人体分子吸收,引起共鸣,使原本处于不活跃状态的分子、原子间相互震动,并使得震动逐渐加大,形成分子共振现象,以此提高分子的电磁能量。 3、温热效应 远红外线具有超强的穿透性,其温热效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细循环。排除体内的深层寒气和毒素。 远红外线的功能 一、排寒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远红外线温热疗法,超强的穿透性,快速排除体内的寒气,湿气等,对手足凉,宫寒不孕症,腰膝酸软,尿频,性冷淡,经期紊乱,痛经,易流产,黄褐斑,黑眼圈,皮肤差,肥胖等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止痛症:疼痛遇热即解。远红外线的温热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奇效。如:头痛,颈椎痛,腰腿痛,肉痛及外伤引起的疼痛等。 三、化瘀症:远红外线照射刺激皮内热感应器,使血管松弛,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对气郁引起的胃胀、胸闷、打嗝、血瘀引起的循环障碍,跌打损伤引起的淤血等均有奇效。 四、消炎症:远红外线照射加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了渗透压,促进了有毒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加速了对渗出物的吸收,达到消炎目的。故对咽炎、牙周炎、胃炎,胆囊炎、前列腺炎、妇科炎症、外伤炎症等均有奇效。 五、促进循环,活化细胞: 温热的作用,生理性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能促进细胞的再生、繁殖、促使细胞的活性增加。 六、排除毒素、缓解疲劳、抑制疼痛: 机体酸痛是乳酸、尿酸的含量过高所至,远红外线照射,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尽快排除体内多余的乳酸、尿酸等,使机体疼痛得以缓解、消除。 温度决定生命的长度,人体的细胞要在恒定的温度下才能正常分裂,维持一个平衡健康的状态。放远红外具有打通微循环、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的作用,相当于身体的气血循环机和汗蒸房,能达到“五通”:通气、通血、通便、通经、通络,“五消”:消炎、消肿、消痛、消瘀、消寒的效果。 8-1微米的远红外线波,可以渗透人体皮下3-5cm,使人体内部温度升高,人体感到温暖舒适,形成温热效应,使水分子活化,处于高能状态,加速人体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同时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生物细胞的组织再生能力,加速供给养分和酵素,促进身体健康;这种温热效应,还可以扩充血管,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内壁光滑,加快血流速度,从而增强细胞活力,促进新陈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