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新四军在第三野战军中的比例问题
楼主
来源:smbaobao@smbaobao 5/9/2012 10:16:00 AM
新四军没有发展成为五大野战军的任何一支,而只有在第三野战军组成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是历史事实, 以1949年2月成立的三野为例来分析一下,可以看得更清楚。在三野所属的17个军级单位中,几乎是对半组成的。 以山东八路为主组成的22军(八路军鲁南军区部队组建而成)、26军(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组建而成)、35军(由鲁南军区部队与济南战役起义部队一起组建而成)、27军(全部由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改编而成)、33军(由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与起义的59军合编而成)、28军(由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改编而成)、31军(由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改编而成)等七个军,与山东老八路的关系极其紧密,几乎清一色由山东八路完全组成。 另外,隶属山东军区指挥的32军,也完全由胶东军区部队改编而成。 而21军(刘志丹红军与红25军等联合组建)、23军(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改建)、24军(苏中军区与苏浙军区部分部队合编)、25军(由皖江军区所部改编而成)、34军(由华东军区下属江淮军区部队与张克侠、何基沣部分起义部队合编)、20军(苏浙军区与苏中军区部队合编)、30军(华中军区所部等改编而成)、29军(由苏中军区部队改编而成)等八个军的前身,与新四军关系较为密切。 特纵,是由原胶东军区、鲁中、鲁南等军区所属的炮兵团,与北上的新四军部分炮兵部队合编而成,主力为原山东老八路部队。 上述事实可见,在第三野战军中,与新四军渊源较深部队的比例,只占到了50%左右,所以,谈不上什么“新四军组成了一个野战军”,而是只第三野战军的一部分。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四军中有相当一部分部队以及军区,尤其是华中一些根据地的建设,却与八路军有着很深的渊源。 1938年秋,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次年5月21日,书记处在致朱彭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八路军今后发展,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因此,八路军部队逐步南下华中地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八路军南下首先开辟的,是皖东北根据地,由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与当地新四军游击支队共同开辟。1939年8月,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张爱萍任处长。12月2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在该地区成立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以张爱萍为书记,初步实现了皖东北地区党和军队的统一。 之后是苏北地区。1939年12月19日,刘少奇率中原局到皖东后,认为苏北靠近山东,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于是向中央建议调新四军六支队、山东部分八路军及江南新四军合力开辟苏北根据地。中央于1940年2月,要求陈毅猛烈发展苏北;3月16日,又指示彭德怀将斗争中心南移到淮河流域。21日,军委决定八路军迅速增援新四军。1940年10月10日,黄克诚率领南下的八路军五纵队与北上的新四军一支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狮子口会师。就此,形成了八路军、新四军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为统一指挥华中地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11月12日,中央书记处同意刘少奇的建议,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17日,该指挥部在海安西寺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在叶挺未到江北前,由陈毅代总指挥。 第三,是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建设。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大部沦陷。为实现华中、华北、陕北三大地区连接的战略举措,7月25日,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此后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相继开辟豫西、豫东、豫南抗日根据地,恢复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底,成立河南军区,由军委直接领导。8月12日,中央又同意在鄂豫皖地区建立中央局,由郑位三代理书记。10月24日,王树声、戴季英率领河南军区部队,王震、王首道率南下支队与第五师主力部队在桐柏地区会师。10月30日,经中央批准,鄂豫皖中央局改为中共中央中原局,郑位三为代理书记;成立中原军区,以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为政委,并组织合编上述3支部队。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由此实现了党政军的完全统一。 此外,1945年上半年,新四军第五师还与王震率领的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主力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亦称“南下支队”)共同开辟了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游击根据地。 因此,在苏北等一般意义上的新四军根据地,其实是离不开八路军的全力支援的。也就是说,即使在上述的八个新四军部队编成的新四军军级单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八路军的。 所以,认为第三野战军是新四军部队组成的野战军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