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湾首页 | 分类信息 | 招聘 | 房产 | 黄页 | 论坛 | 博客 | 新闻热点
金海湾  >  论坛首页  >  文化历史  >  淞沪血战 十九路军血肉躯对抗日军精良装备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淞沪血战 十九路军血肉躯对抗日军精良装备
楼主
来源:PK6518@pk6518 5/24/2012 9:53:00 PM
 80年前,刚刚在“九一八”事变中得逞的日本侵略者,把魔爪伸向了上海。他们以为能复制在东北的胜利,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上海。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在上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刚刚被调到上海驻防的第十九路军,在民族危亡时刻奋起抗战,重塑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诸多细节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一个偶然的机缘,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韧之在异乡发现了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翁照垣将军的遗稿——《我的回忆录》和《阵中日记》。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透过翁将军的文字,又扑面而来。 发现翁照垣 在李韧之看来,他能在半个多世纪后发现翁照垣将军的遗稿,纯属偶然。 1999年,汕头大学文学院教师李韧之,远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初到比利时,他租住在安特卫普市郊的一个华侨家中。房东太太早年从香港远嫁比利时,大家都叫她波琳。 在一次闲聊中,李韧之得知波琳的爷爷曾经是一位中国将军。至于名字,面对波琳浓重的广东口音,李韧之怎么也听不懂。见他一脸茫然,波琳搬来了一大摞爷爷的遗稿给他看。遗稿写在老式稿纸上,用黑色棉线装订成册。第一册封面上端端正正地写着“我的回忆录”五个大字,左下侧的落款是“惠来翁照垣述”。 “翁照垣”是谁?李韧之毫无印象。 起初,李韧之没有在意,只是礼节性地收下手稿,照旧忙着自己的学业。当几天后他开始浏览这些手稿时,却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翁照垣1892年出生在广东省惠来县。1917年,25岁的翁照垣投在陈炯明麾下,参加了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1926年冬,翁照垣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又到法国摩拉纳航空学校学过飞行。1930年翁照垣在驾机时,突然遭遇发动机故障,机身下坠。他以超人的心理素质和驾驶技巧,迫降成功。这件事引起了法国媒体的关注,《小巴黎人报》曾称他是“勇敢的中国人”。 从以上的履历看,翁照垣的确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然而,这只是前奏,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则在“一二八”淞沪抗战。 李韧之对记者说:“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而言,说到‘一二八’淞沪抗战,我只知道‘十九路军蔡廷锴部奋起抵抗’。谁还知道蔡廷锴下面还有个翁照垣呢!”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时,翁照垣任旅长的十九路军78师156旅就驻扎在上海闸北。翁照垣正是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人。由于身临战场第一线,翁照垣对淞沪抗战的叙述细致入微,许多细节此前从未有人提及。一连三天,李韧之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每每读到感人之处,甚至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李韧之告诉记者,翁照垣的遗稿有两部分。一部分为《阵中日记》,另一部分是回忆录。记者看到,《阵中日记》共七本,写在最普通的硬皮本上,记载了翁照垣率部参加淞沪抗战前后的情况。它虽名为日记,但实际上是一套工作记录。其中既有作战命令、行动计划、部队宣传提纲,也有军事报告和战况推进表等机密文件。文稿中许多命令、战报都是当时的原件,上面加盖的军印,虽历经几十年仍鲜红如血。由于前后字迹不同,李韧之判断,它可能是由部队中几个文书共同完成的。 《我的回忆录》共十二册,乃是翁照垣的亲笔。看得出,为写这部回忆录,老先生下了很大功夫。这十二册包括前后两稿。第二稿字迹工整,章节清晰,显然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重新誊写的。不过,回忆录到1949年便截止了,此后他在香港生活的情况只字未提。后面的文稿是没来得及写,还是已经散佚,李韧之无法确定。“翁将军去世得很突然,来不及交代后事,更没向家人提到过这份文稿。”李韧之告诉记者。 波琳与爷爷感情很好,当年她远嫁比利时,特意从奶奶手中要来这份文稿留作纪念,但对其中的内容她却不甚了了。李韧之记得,当波琳把文稿交给他时,上面布满灰尘,显然很长时间没人动过了。“回忆录中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和地名,一般人很难搞明白。”李韧之说。见李韧之感兴趣,波琳便高兴地把文稿送给了他。 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个人史和民族记忆,李韧之感到自己有责任把它整理出来,让后人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此后的若干年中,李韧之遍访翁照垣的亲人,查阅了大量资料。翁照垣和他经历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渐渐清晰起来。
回复该贴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回复主题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