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湾首页 | 分类信息 | 招聘 | 房产 | 黄页 | 论坛 | 博客 | 新闻热点
金海湾  >  论坛首页  >  电影电视  >  《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
楼主
来源:yourui@yourui 6/12/2012 1:39:00 AM
正如陈晓卿老师所说,只要是拥有5000个味蕾的正常人类,都会对外形诱人的美食产生生理反应。 对着这部片子流口水,成为了一场中国人体狂欢式的自虐行为。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幻觉,想到深夜里一切都暗下来,中国人对着一闪一闪的电视机或者电脑流一个小时的口水,就觉得充满了魔幻色彩。 当然它的好处不仅仅是食物的鲜美诱人,所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陈晓卿老师喜欢的一句极其文艺小清新的文案来说:“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的确,“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 这些城市上空飘散的香气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这些味道,才是真正的中国味。 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也许会比很多国家要更加丰富,食物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度里,被种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 跟沈宏非老师一样,我最喜欢的人物也是第二集中制作黄馍馍的那个大爷。理由是他最有性格。我们通过影片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从选料到浸泡,自己石碾子磨粉,到揉面,发酵,蒸馍,最后制成香喷喷的成品,花了多大力气,那些汗珠在银幕上清晰可见。他对着镜头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这句话真简单,真动人,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劳动者最普通的愿望。他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火,一边说:“辛苦的人有钱赚,不愿意辛苦的人,没钱赚。”多么朴素的道理,真实得跟他炉子里哔啵作响的柴火一样。 “吃过的都说,人家的没麻哒。”他站在大街上跟一个砍价姑娘大声说:“不能便宜!我这个都是辛苦做的!”我就觉得他太真实,太可爱,太耿直。 我是西安人,第二集里恰好有很多陕西的美食。当听到掰开一个肉夹馍发出兹拉兹拉的声音的时候,我的所有毛孔都收紧了,我的每一个味蕾都在呐喊:“要不要这么真实这么大声!” 这种兹拉兹拉的声音就是我的乡愁了。 巧的是,在舌尖播出之前几天,我曾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我的乡愁就是一碗辣辣的凉皮。”这句话迅速被转发300多次,每个人都在转发的时候添加上自己的乡愁,导致我被各地美食刷屏。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到一种家乡美食,就相当于是回了一趟家。至少自己的胃是这么告诉自己的。 中国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这在科学上尚未找到充分证据,但是在文化层面上,有绝对的说服力。 第四集的编导张铭欢告诉我,摄制组选择食物的标准,是能够承载中国人的性格。 南方人糯软甜香,北方人泼辣奔放,山区的人坚强隐忍,河边的人温婉细腻。正如柏邦妮所说,我在深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食物和人民的同时,一点也不介意去爱别人的家乡。舌尖上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让我爱上别人的家乡。 就在我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得热泪盈眶,觉得自己快要爱上陈晓卿的时候,他竟然告诉我,他基本没去现场,大部分都是摄制组的年轻人去拍的。它主要负责总体设计和思想上的把握。 这件事狠狠地教育了我,并让我认识到,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商业纪录片的尝试。 我一开始很难接受把这么文艺唯美的片子划归到商业纪录片的范畴,但是其实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否认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 成功,反而会带来一些专业的批评。 一些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对已经非常动人的文案提出了批评,认为一些措辞过于拔高,不够生活化。 这些意见,其实我觉得很中肯,适度地拔高有助于观众进入诗意的状态,过度的渲染就会失去“接地气”的那种珍贵。 另一方面,我的一些科学松鼠和果壳网的朋友也提出,这部影片很少涉及饮食的科学,一些饮食专家说,里面一些食物重盐、重油、重糖,其实非常地不健康。 就像网友所说,中国人正在被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舌尖只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是《舌尖上的中国》重新唤起了食物本身的味道。 也许从科学角度来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也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式,但我完全能够欣赏现在这一部的好。 我们的饮食在变化,观念也在变化,这是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这个“变”字正是陈晓卿最想要呈现的东西。 片中所呈现的烹饪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人们正在选择更新的方式来烹煮这些食物,一些曾经被视为珍馐的食物,现在却变成了被抨击的对象。比如最近的全聚德鸭油事件,其实鸭油曾经就是美食,现在人们观念变了,它就变成了地沟油。 我想这部影片恰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饮食的切片,是一个当下的中国,包含着过去,也包含着未来。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悬挂在墙上的离家打拼的年轻人的照片,也可以看见已经去世的老人的照片,这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短短的几帧画面,也浓缩进一种在时间中缓慢变更的美食之中。 另外,作为一名新华社对外部的记者,同样是做外宣工作,这部影片所提供的讲述方式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老师说,他们这次摒弃了大而空的叙述方式,选择食物这样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国外介绍中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一个外宣工作人员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的确是符合了我的口味,按照我的职业判断,它应该是符合外国人甚至外星人的思维方式的。 非常感谢这部影片,让我这样一个吃货刷新了对美食的认识,让我可以单纯地流着口水想念家乡,那一刻的感觉,是十分美妙的。
回复该贴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回复主题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