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湾首页 | 分类信息 | 招聘 | 房产 | 黄页 | 论坛 | 博客 | 新闻热点
金海湾  >  论坛首页  >  电影电视  >  伍迪?艾伦作品《罪与错》观后座谈会纪要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伍迪?艾伦作品《罪与错》观后座谈会纪要
楼主
来源:VIVIwoo@viviwoo 6/18/2012 12:35:00 AM
 影片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或可说是一种不太严格的“套层结构” 范达明:《罪与错》也翻译为《罪与罚》,这是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第一个是所谓“罪”的故事,就是眼科名医罗尔森让他的曾经受恩者(他黑社会的弟弟杰克)把自己难以摆平的情妇给杀了,此事被具体杀手做得滴水不漏,难查真凶;第二个故事是所谓“错”的故事,具体可能是指主人公克里夫(即伍迪扮演的纪录片导演)转而去为妹夫莱斯特拍摄个人纪实片,目的是能赚到钱好用于拍完他正为一哲学教授拍的片子上,未料教授此间自杀,自己真正想拍的片子就再也完不成了:这说明他的具体选择是错的——此错或者还包括他对于哲学教授的看法。“错”或许也指他的求爱情况:他在为妹夫拍片期间爱上了年轻女助手(米亚法罗扮演),可她却弃他而去并最终同他俩曾一致反感过的妹夫好上了:这说明他爱错了人。不过,影片的奥妙,是让两位主人公最终在一个婚礼派对上相见并交换起对人生的看法,于是错开的两个故事又串在了一起。影片或可说是一种不太严格的“套层结构”,因为两人对话时,眼科名医将自己所隐匿的情杀案告诉给了纪录片导演,不过不是讲真话,而是将它化解为可拍成情杀片的一个剧本故事提供给对方的。这样,医生罗尔森似乎也化解了自己内心的不安,他的情杀罪就真的被掩盖了起来。 医生的罪虽然是隐藏起来了,但他有不安,最后还是有真理存在 王犀灵:医生的姨妈说希特勒当年若是打胜了的话,后人对“二战”的理解就会不同。所以历史也是人造的,成者为王败者寇。医生的罪虽然是隐藏起来了,但他有不安。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要平稳地生活下去也做得到,但我想,最后还是有真理存在。 整个影片其实有一个主题:认为上帝的眼睛是看着我们的 陈亚丁:我感觉知识分子对上帝的信仰没有普通人那么笃实。去年看过一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主人公就是没办法说谎,但知识分子可以做到。而且我猜这个医生和伍迪?艾伦扮演的电影导演是不是反映了一个人的两面? 后者太严肃、认真,不懂人情世故,而且总是固执于自己的角度,为妹夫拍出来的那个片子给我们感觉是负面的,而他喜欢的女助手最后还是选择了有钱有实力的妹夫。这个片子也是“电影中的电影”,给观众的眼光是受限的,克里夫他自己的眼光也是有限制的、不客观的。整个影片其实有一个主题:认为上帝的眼睛是看着我们的,并切入了眼科学研究、失明了的眼疾患者,包括眼科医生最后让人杀害了婚外的情妇后,还去看她被杀的现场;他曾说从她的眼睛看不到内心而只是黑洞……可以说,那个医生的眼睛虽然明亮,而且还是眼科医生,却不是用心感受生活的人。 影片也反映了“二战”后人们对上帝的怀疑 钱解语:有人说这部电影影响不好:罪人未被绳之以法,也反映了“二战”后人们对上帝的怀疑。伍迪?艾伦的《赛末点》也是有罪犯善终的结果。他以前学过哲学,有点存在主义的意味,道德瓦解,无底线。人是自由的。人应该自己找到一个行为规范对之负责。医生回到旧宅回想起饭桌上众人的对话时,他问到谁在说罪犯,别人回答他是他自己说的,他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眼科医生是一错再错,是从起先烧那封信开始 金爱武:那个医生让人杀了自己情妇后开始不安,后来被时间冲淡了,甚至以所谓编写情杀电影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真实的情杀故事讲了出来。 马以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眼科医生也应该说是个灵魂的工程师。就婚外情来说,在美国社会也算正常,只是这个情妇对医生的要求过头了,纠缠得太多,让他害怕;一旦真杀了她,自己又感到忏悔、不安,他还亲自去谋杀现场证实此事,还毁灭证据。医生应该说是一个矛盾的多重体,他对自己的家庭还是看重的。 王犀灵:他就是一错再错,从起先烧那封信开始。 “事由心生”:这是一部社会哲理片 陈杏生:这是一部社会哲理片,内容包括了爱情、婚姻、财产、地位、名誉等。归根到底,“事由心生”。影片还是能够看出导演的意图,就是要让年轻人走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蔡玲:医生的罪行虽然被掩盖了起来,但影片的主题还是一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 影片主角之一是伍迪?艾伦演的这个纪录片导演 何吉:影片主角是伍迪?艾伦演的这个纪录片导演,从他身上让我们看到:老实人就是要吃亏。 朱锡林:但他也有他的力量。 不管对与错、罪与罚,“天”终究是不存在的 杨越辉:大家说了影片表达的人性、道德、法律这些东西。我觉得人有三种基本关系:一是我怎么看自己,二是我怎么看别人,三是别人怎么看我。这三种关系中,自己怎么看自己是最重要的。我认为:不管对与错、罪与罚,“天”终究是不存在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戴安娜王妃,她就认为我爱的和爱我的最重要,她并不管他是不是王子。宗教是救赎的,挪威法庭让那个杀了几十个人的罪犯未判死刑,如果枪毙了他倒便宜了他,就要让他在监狱里忏悔一辈子。合乎哲学的、普世价值的不一定对,大部分人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因为“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婚外情,在几十年前肯定都认为是不对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它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要有天在: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这么想的人还是对生活认真的 刘海庆:我完全不同意所谓没有“天”的看法。虽然我是最近才信主,但我从来就觉得是有个神在的。医生即使犯罪后仍然说信上帝。他和操作谋杀的杰克通电话时说,“上帝会宽容我们的”。这说明他还是怕被惩罚。我记得存在主义有一句很出名的话:“他人即地狱”;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这么想的人还是对生活认真的。 钱解语:我说的他自己负责,是说道德底线的问题。 周颂凯:医生家当年饭桌上有人说到600万犹太人死得不值的事。如果上帝不在的话,那也就没最终审判,人就会随便做什么,一切就都被允许了。 伍迪?艾伦电影的主人公一般都犯错而不受惩罚 张恬:为妹夫拍摄影片时,他就说到“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伍迪?艾伦电影的主人公一般都犯错而不受惩罚。他们乐观、有趣,并会自嘲。 钱解语:最后的场面往往都很温馨。 有志于统治世界的美国精英阶层,是有信仰追求的 牛玉竹:《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尼朗,还有部作品叫《天使与魔鬼》,其中有几句说得很好:科学与宗教不是对手,而是兄弟。只是不同的路,但终会殊途同归。美国大多数是清教徒。有个很有名的苏联的犹太人阿兰德写过一部被奉为次圣经的书,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最高的就是神。而作为有志于统治世界的美国精英阶层,是有信仰追求的。比如汤姆?克鲁斯就信了个很奇怪的教,有次和波姬?小丝吵起来。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宗教吵得不可开交。中国的孔孟之道也是一种类似的宗教。有一次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所提出的两条口号,有一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强加给人。说到这医生最后没被审判,其实拍电影就是打打杀杀玩儿嘛。包括格林斯潘,也都是这种心态:我们精英是至高无上的,而芸芸众生的就是玩;玩错了,大不了我下次注意点。 李宁:我觉得伍迪?艾伦演的纪录片导演跟其外甥女说的话挺有意思的,他让她别听老师讲什么,而是看他像什么。 凡是人所犯下的罪都是会有惩罚的 李佳:我觉得,凡是人所犯下的罪都是会有惩罚的。人都会因自己的冲动、不理智而付出代价。比如,受雇佣拍摄剪辑影片的克里夫,因在片中讽刺了被摄者即雇佣者而被炒;医生情人因威胁医生而被杀。我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男主人公受压迫、受欺负而一气之下杀了人,但最后因爱、因信仰上帝而得到救赎。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真,真的不一定能看到 董惟毅:看了片子我谈一点,就是: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真,真的不一定能看到。比如纪录片导演最终的失恋、失落,就体现了他对于自己追求的女助手是看错了人。 范达明:女助手把他写给她的情书退还给他时就说,你给错了人。 这个片子反映的是多元化,它并不反对你信什么或不信什么 钱解语:在纪录片导演克里夫家里,她(女助手)说过喜欢鱼子酱,但他那里没有;假如他那里有鱼子酱,或许就是另一个结果。而他的妹夫在炫耀如何把女助手追到手的时候,就说他每天定时送她白玫瑰和鱼子酱,结果就打动了她。我感觉,这个片子反映的是多元化,它并不反对你信什么或不信什么,人就是要自由,但不要侵犯别人。 陈杏生:小牛说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很好。而我们看电影,也别强去套政治。 看看这种西方好电影,就好像去教堂听听另一种道,也算是开了扇窗户 马以乐:我们60岁多一点的人解放后出生,受到的就是**主义教育,很单一。可实际上,生活中很多东西和我们所宣传的并不一样,比如炒股就是。现在来看看这种西方好电影,就好像去教堂听听另一种道,也算是开了扇窗户。 范达明:我藏的这部片子有好几年了,是D5的,影像质量倒不差,就是字幕做得粗糙,翻译更有不少错,譬如把“舒伯特”的名字译成“史奇伯特”等等——当然只是“错”,不算“罪”吧。今天来的人很多,济济一堂,各抒己见,谈了快一小时了。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回复该贴      
发帖回帖
返回列表
 回复主题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