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老人的心灵震撼
楼主
来源:mickowar@mickowar 7/21/2012 9:56:00 AM
常听到的是老人想念孩子、惦念儿孙,没多少孩子怀念父的。街巷俚语称做“眼泪只往下不会往流”。 我听到的却是一个八十余岁老人怀念父的故事。他忍不住动,南征北战几乎半辈子戎马生涯,现在离休颐养天年。 儿孙班了,孤零零的坐在轮椅,望着照片思念西去的父。 人生的子多快啊,有说似电,有说如箭,有说像流,且不管到底似电还是如箭、如流,六十年了,似乎还在眼前。当时才孙子现在的年龄,多么风华正茂、意风发呵! 如同雄鹰,骄健地在辽阔的蓝天展翅翱翔、遥望大地,建瑰丽功业,耄耆年,就留下一群儿孙,父早已西去。 多想这静悄悄中和爸爸说说话呵,哪怕就说一句,就问个好,或者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或者对笑那么一刹那。 说不了也对笑不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了。父早老了,丢下儿女告别了这个世界。 爸爸、,听得见我说话吗?他已经听不见爸爸说话,爸爸也听不见他说话了。心颤呵、震撼呵,能不心颤能不震撼吗! 爸爸消瘦的面孔、蹙起的眉、深邃的眼神,那面孔、眉毛、眼神能不使他震撼吗。 爸爸像是在说:也老态龙钟了?像是在问:孩子怎样呀?爸爸没有忘记他这离开六十年的儿子。 微胖、带着笑意、露出雪白的牙齿凝神望着他,望得他心里一阵透凉,然后砰砰不停地跳。父亲常远离去异地工作,他便和弟们随着,他和在一起的子更长。的笑脸让他想起了许多往事。 他的心在不停的跳着,是躁动不安的跳着,是内疚的跳着,越看那凝神望着的微笑的脸,他的心便越跳。闭眼之前一定是在想:儿子现在该也快老了吧,多年不见了。 爸爸不止一次给他去信,要他把孩子一起带去看看。孙子五岁才离开他们,一定长得很高大了吧。可他总走不开、走不开,还是走不开,在老人临去以前没让他们看一眼,好后悔啊。 爸爸老了,本该在边伺候着,他没有;本该多几份孝敬,也没有;本该给他们端茶递,陪在边说说话,还是没有。一离开就六十年,其间看望过老人多少次呢? 他哪里不想念爸爸,不由己,其间有二十年还被当“只知道低拉车,不知道抬看线”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哪里能由着自己呢? 想去看望也看望也不了,想去孝敬也孝敬不了,想去父边伺候也伺候不了,想陪他们说说话也说不了,想给他们端茶递、送饭打也不需要了。 听过一个登报征求的故事:一中年子忽然惊醒,后悔没有孝敬过慈祥的,忧思渺渺,于是在报纸征求一老人替代他接受孝敬,补偿他的疏忽。他已老态龙钟,当然不能像那中年人征求老人替代接受孝敬。 父老态龙钟时也是自己现在的样子吧,是靠在轮椅还是躺在呢?这样时候哪怕儿子能在他们旁边坐一会儿,陪着说几句话也好呵。 是网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一番思索、怀念、心颤的,非常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那是一篇怀念姑父姑的短文,他越看越怀念爸爸,而且越看那篇文章越像是写他爸爸和弟弟的事,两位老人就像是他的爸爸。 后来在网联系,才知道文章正是写他家,写的他的爸爸,难怪那么像他的家,像他的爸爸呢。 原来,文章作者竟是他表弟,是他的亲侄儿,表弟怀念的姑父姑就是他的爸爸。 他和表弟从来没有联系,见过一面,是五十多年前,没有印象了。后来他们通过QQ对话,才觉得似乎有过那么回事,是匆忙之中,回家看望爸爸时,表弟从学校回家。表弟的哥哥住在对门,一晃而过,所以印象模糊。 表弟小八岁,正在学,而他已经戎马生涯几年之后,正在蓝天中雄鹰展翅的年代。 他坐在轮椅不断的想着“爹养儿小、儿养爹老”“父之恩、重于泰山”,哪不知道这道理。可是没有时间想这些事。忙啊,实实在在是忙啊。 爸爸把自己送出门之后,没有回去过多少次,没有尽到自己作个儿子的责任。爸爸是通达理的人,非常谅解他,写信时一再要他以事业为重,有他的们照顾,不用他太惦记了,别耽误了工作。 现在想想,觉得太少不更事了,照顾是的事,自己没有照顾爸爸是自己的事。工作当然忙,缺了他地球哪就不转呢? 爸爸要他不要惦记,哪是真的不要他惦记,怕他为难罢了。他们老态龙钟、迈不动的时候,躺在不能起来的时候,或者靠在轮椅的时候,一定是多么想念他呀。 他和表弟联系以后常在QQ通话,他们才开始往。表弟也是近八十老人,理解表哥对父的怀念,感觉到他非常动,于是劝他不要太动,尤其不要内疚,劝他宽心一些,劝他先休息,以后的聊天机会很多。那个时代背景谁不是这样。 表弟也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知道那年代的观念,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那年代就是这样的,的歌声是“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的恩大”,天天念叨的是“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父在那个年代不算什么,表哥的父还好,算是旧职员,有些儿女的父属于什么什么类的,不仅不能孝敬,还得划清界限,特殊时期甚至需要大义灭亲呢。 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儿女辈,动不动就:“资本家的本”“地主富农的本”。表哥不过是工作实在太忙,想得少一些而已。 家庭出不好的子女常常不得不刻意回避,连通信也有顾虑。表弟也有做生意的父亲,深有体会。他写信封就颇费了一番心思。老格式“某某某父亲大人”不便写,称呼某某某同志也不行,于是不写称呼,直截了当的写某某某收。后来形势转好便写某某某先生,还想好词,万一有麻烦可以说,年纪大的人肯定是先出生,哪有错。 他当然一直尊重父亲,从来不说不敬的话语,然而心底深也有回避的心理,还觉得委屈,落个剥削阶级出的帽子却没享受过。 现在想想,凭什么歧视呢,不就做过生意罢了,不是社会分工不同吗。 其实,过去的生意人比现在的生意人本份、讲良心。现在,包括那些“红”老板,一个个都黑了心。卖假货,卖有毒食品,拖欠工人工资,还有杀害了雇员说是自杀的。 父就是父,孩子毕竟是父生父养的,如果父剥削,自己岂不是靠吃剥削饭长大的,能真正划得清界限吗。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不也说过:“无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过去年代只引用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千夫”指动派,“孺子牛”指人民大众。现在有人考证,鲁迅说的“孺子牛”恰恰是指他的儿子。 从前不引用“无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天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且只能对“无产阶级”俯首帖耳、唯唯诺诺。 一些年代,如果父不是“无产阶级”,孩子觉得不是父把自己养大而是无产阶级和**把自己养大的,甚至为了划清界限巴不得把剥削阶级的父扫地出门,更甚者的“英雄儿女”还对父亲拳打脚踢,踹断肋骨的呢。 现在的观念不一样了,越来越明白了,也不再呼号打倒孔夫子,允许宣传孔夫子说的孝道。 过去还宣传忘记自己,现在也渐渐明白了,谁能真正自己忘记呢,甚至包括伟大的人,哪个真正的忘记了自己呢? 现在的青年思想开阔。有个大学生天天埋在书本里,绩非常优秀,可是突然觉得岂不如同出卖了自己,她发出问号:为什么一天到晚埋在书本里,自己哪里去了,为什么要把自己出卖呢? 老人的心灵震撼应该能够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