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乌托邦到享受生活——中国音乐节十年
楼主
来源:ZzzNO1@zzzno1 9/9/2012 10:05:00 AM
今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的音乐节有近40个,音乐节已经成为现在城市年轻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年,正好是中国举办户外音乐节10周年,10年来,它从无到有,并且逐步完善,已经变成非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之一,尤其是,随着音乐行业的萎缩,音乐节已经是唯一一个给这个行业带来希望的形式,也变成人们欣赏音乐和生活方式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观众也逐步认识到音乐节作为一种聚会方式,是让人们在几天的时间尽情去享受音乐、交流。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也从最初对音乐节的怀疑、担心变成了理解与支持,才让音乐节在短短十年内有了扩张式的发展。 1995年,记者在采访崔健谈到音乐节这个话题时,崔健很兴奋地说:“我希望有一天搞一个音乐节,有上百万人参加,大家聚在一起享受音乐,非常自由。”崔健甚至认为,音乐节就是一个乌托邦。那是15年前,当时中国人对音乐节的了解就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场具有50万人的聚会被赋予了很多神话,也是追求乌托邦梦想的摇滚乐手们所向往的乐园。事实上,崔健在当时被列入限制演出的名单中,更别说100万人的音乐节了。 一度,在北京连续举办过北京爵士音乐节,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节,它只能在剧场演出,而且当时观众对爵士乐的了解还很少,影响力很小,几年后,爵士音乐节就办不下去了。 直到2000年,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在校园举办了第一场音乐节,才正式启动了中国音乐界的序幕。 当时迷笛音乐学校位于北京上地产业开发区,实际上在当时就是城乡结合处,交通并不方便。在五一期间,当地农民工忽然看到有很多留着长发奇装异服的年轻人涌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就这样,当时以文艺青年、摇滚铁托、城市愤青、闲散游民、理想主义者、乌托邦分子为主的摇滚音乐节诞生了。从规模上讲,第一届迷笛音乐节参与的人并不多,两天大约有2000人参加,从形式上看,它更像一个学校的汇报演出,参与的乐队都是迷笛音乐学校的学生,包括后来有些名气的乐队舌头、痛苦的信仰、木马、废墟、夜叉、幸福大街等30支乐队。 第二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迷笛学校举办了第二届音乐节,观众每天增加到3000人,参加的乐队有40支。“摇滚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这是当时舌头乐队的吴吞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逐步验证了音乐节主角是观众的变化过程。 从2002年第三届迷笛音乐节开始,它真正走向户外,在香山脚下,每天有将近4000人参加,参加演出的乐队增加到50个。音乐节从此变成了年轻人在长假期间去寻觅的一个乐园。也是在2002年,在云南丽江举办了第一届雪山音乐节。现如今,热波音乐节、西湖音乐节、雪山音乐节、张北音乐节、草莓音乐节……遍地开花。 但从当年的效果来看,无论是主办者和观众,都没有真正进入到音乐节的角色中,毕竟在此之前中国没有户外音乐节,观众的参与感还停留在到体育场馆听音乐会的状态上,音乐节作为产业平台的模式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主办者真正开发利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