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觅文学大师
楼主
来源:cloud_cult@cloud_cult 9/12/2012 9:55:00 PM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文学在支撑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方面依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强劲推进,文学开始走向了世俗化、浮躁化、急功近利化。于是,有人称“文学是垃圾”、“文学已死”。一些人甚至拷问,三十多年来,在实现经济前所未有腾飞的同时,为什么当代文坛出现不了像中国现代文学鼎盛时期“鲁郭茅巴老曹”级的文学大师? 三十多年来,在文化领域不能产生文学大师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信仰多元化、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等原因,也有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面临就业巨大心理挑战等多种原因,分析起来,以下的原因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转轨,一些作者已沦为文化商人而难具有独立创作之灵魂和人格。文学家应是人类的精神导师,而现在出现了难于言说的怪现象:当今文坛,是作家的作品影响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一些读者的低级动物需求影响作家? 二是人们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已侧重在影视娱乐、网络游戏、旅游等方面。一些读者在价值多元化、快节奏的社会中,对文学已不感兴趣,或者说已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看文学作品。这导致很多作家为了生存发展只能研究市场迎合大众口味进行创作。这样的读者群环境使许多作家步履维艰,导致一些作家无奈地抛弃肩负“伟大”社会责任的英雄理想而下海经商或转向影视行业发展。博古通今的大学教授们也深谙此潜规则,深知创作之艰难和市场风险大而无心或懒得创作。更有一些作者甚至把文学当成玩具,进行下半身写作,颠覆传统写作,抛弃文学应有的审美功能,缺少真诚、灵魂的创作,把文学变成了“道具”、“玩具”。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文坛出精品的几率就非常之小,这使当代文坛一些“游戏之作”、“作秀之文”得以大行其道,这些文学商品的走俏真正验证了存在必有其滋生土壤的道理。 三是出版社、报刊、影视等行业,更多关注的是早已出名的影星、作家、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纵使有好的文学作品也难于见天日和得到应有的关注,倘有优秀的作者也只能甘心向世俗认输,放弃从事阳春白雪文学的创作而云深不知处地“消失”。 四是文学类图书市场在萧条中徘徊并陷入低谷,甚至一些书店因诸多原因被迫关门影响了作品的创作。在图书市场上,目前占据较大份额的是实用性学习类图书、考试类图书、学生用书、工具书、儿童类图书、科普类图书等,而文学类图书除经典名著等外,销售大多呈低迷之势。一位香港女作家说过:“近年来,我陆续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都是倒贴钱亏本。今后,我不再打算出书了。” 中国先哲们的思想精华是站在世界的顶峰之上的,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思维,中国先哲们的后代应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在当代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中国当代文坛应产生像西方萨特这样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然而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却难觅所谓这些“家”们的踪影,这是和人被物化、异化及社会风气等深层原因密切相关的。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小说必古典”,这是当今一些爱看书人的无奈感慨。中国当代文坛,一年出版上千部文学类的书籍,但能让大多数人知道作品名的有多少部?一年颁发的文学类“大奖”和“桂冠”有多少种?这些获奖的作品,有多少人能记住书名?谈及这些,并不是否定中国文学的现状及未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文学确实已陷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1936年鲁迅先生在逝世前说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鲁迅先生的话令人深思。 中国当代文坛,还是有不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们,是民族文化的希望和脊梁。当前,要使文学真正地回归,除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外,还必须端正读者的审美观,营造清新的环境,包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纯洁的学校教育环境和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等;同时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地深入民间市井广大民众心中,使主流信仰占据制高点;要培养一批德艺双馨、具有高尚人格操守的文艺家,以创作出大量经得起历史考验、人民考验,集伟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艺精品,以使之似轻风细雨潜入夜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正确引导民众心灵回归至崇高审美之轨道上来,为在广袤沙漠前行中迷途的人们指点迷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