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悲剧
楼主
来源:CzIndY@czindy 9/20/2012 9:46:00 PM
电影《白鹿原》讲的就是一个叫白鹿原的地方有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在时局动荡中,古老平静的白鹿原变得支离破碎。 抛开原著来说,电影表达的概念比较单纯。说的就是本来一群人好好的干活,好好生活,结果发生了清**下台、军阀战乱、国共窝里斗、饥荒瘟疫,最后鬼子又来了,所以白鹿原经不起折腾,祠堂都被鬼子的炮炸掉了。 电影2个半钟头,因为电影表达核心就是一个被逐渐毁灭的过程,所以节奏很缓慢,冲突表达又不够,时间又很长,给了很多次麦田旷野的大镜头,秋、冬、秋、冬,让人觉得昏昏欲睡。 对于我来说,这个故事说的不是很好。它只给我带来了“哦,这样啊”的回应,而没有进一步的“天哪,居然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的后续思考。 结合原著来说,首先,这部戏它没能表达原著那么饱满完整的故事。那是肯定的,我也一直没有奢求,毕竟一部电影要说清楚几十万的文字表达的故事非常困难,又不能像哈利波特一样一拍就拍七部。 所以,电影在剔除很多故事情节外,把相应的人物也剔除了。比如代表乡绅文化的朱先生、冷先生;比如代表国共新势力的鹿兆海和白灵;其他在原著中本来就边缘一些人物就更是没了踪影,比如白孝义、兔娃,白嘉轩的老婆更是白白少了2个。 我看过《只有小娥、不见白鹿》这篇影评,也看过白鹿原上映之前的很多宣传,搞得好像整部电影除了女人和性就没有别的内容一样,我觉得这种理解也是偏颇的。田小娥这条线,虽然着墨很重,但在我看来,她只是个加速白嘉轩内心世界倒塌的一个催化剂。再说就那么点若隐若现的情欲戏,还真不敢和别人说是情欲戏。 其次,一定程度上,我觉得电影中的人物性格,除了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和原著一样古板、正直,更贴近原著外,其他人物简直就是贴了原著的姓名标签而已。令我最失望的就是鹿兆鹏,不说演员郭涛没有书中的鹿兆鹏的帅气又显得有点胖了老了之外,这个鹿兆鹏,像极一个投机倒把的二愣子,失了原著中人物的睿智沉稳、潇洒从容。“风搅雪”本是黑娃这样看戏识文的人说的话,居然给了鹿兆鹏做台词。 黑娃也不是我心中的黑娃。他更没内涵了,更没主见了,更愣了!我在得知白鹿原把黑娃摆上了主演台面的时候,特意再仔细看了黑娃在原著中的表现。其实我想说,黑娃的确是原著中人生最跌宕起伏的一个人。从小时候丢弃鹿兆鹏给他的糕点开始,他骨子里的倔强和独立思想就非常强硬。辍学务农、出门“创业”、偷恋小娥、双手立家、加入农协、入山为寇、抢劫白鹿两家、从军改过到最后死在白孝文手中,黑娃一生过得丰富多彩,虽读书不多但也不失为有勇有谋。但在电影中,黑娃的作用好像就是带了个田小娥回白鹿原,搞得白鹿原鸡飞狗跳而已,放火烧粮和入山为寇变得可有可无。 还要说小娥,我从来不觉得小娥是“婊子”。她一点都不“另类”,她非常传统。她只是个被卖去做小老婆、武举人家里的“小奴才”而已,没有安全感,没有爱。而她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么两个东西。之前黑娃能给她,所以她可以无条件地跟着黑娃为黑娃求情抹眼泪;后来鹿子霖能给她安全感,她认了;最后白孝文给了她爱,所以她也从了。 电影里的小娥,显然把她的身世和处境都要比原著好得多,所以令人觉得她更像“婊子”。要知道,她并不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姨太太,更不是那么坚强的小狐狸,真实的她更脆弱,更逆来顺受一些,从没说过什么反抗的话! 白孝文呢。电影中他的故事和他的X能力都得到了阉割。所以,一个贪恋肉欲的骚年变成一开始就“不能成事”孬种。他的个性和特质几乎全部颠覆了。 最后得说说鹿子霖。吴刚老师的演技没话说的。但是田小娥到他家去求情的那场戏,吴刚老师有点稳了。鹿子霖是从那时候起,对田小娥就起了色心,而并非是在“按摩顺气”的引诱下起的色心。原著中,鹿子霖是更油更色的一个人,电影中,就少了这点意思。 不论是从电影本身来说,还是按原著来挑剔,我都不觉得这是部值得深思的好电影,改编不够得体,反倒叫人觉得遗憾得很。 那原著要说什么呢。原著说了不少东西,白鹿原它代表的是建设新中国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有表现传统文化和新改革文化的冲突;有诉求一个新生代女性的爱恨情仇;有对乡绅文人的敬重,肯定乡绅墨客的真、善、美和他们对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有对白嘉轩为代表的正直力量的支持和无奈;有爱国主义,还有在时局动荡中的那些莫名其妙的所谓政治的描述。 陈忠实先生只是很真实地写出这一切。有些是非对错,他是没有过分表明立场,是任人评说的。很可惜,所有东西一旦带上政治眼镜去看,就会变得讳莫如深、不可言说。所以,一本好书,就只能变成这样的电影展现在我们面前。 电影讲的是一场悲剧,电影本身也是一场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