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半敲击,一半暴烈-《不靠谱的听觉报告》
楼主
来源:buguanxy@buguanxy 10/18/2012 3:43:00 AM
滴答的声音穿透俯侧的耳朵传达到心脏,但实则我听见的亦是与心跳的频率相同的响动,它们在我身体里发出同调的声响。 在白天被忽视了的证明,借由夜的宁静得以浮现。 在完整与破碎之间,在沉下与着陆之间,在不实与清醒之间,我似而听见了你的喃喃之音,借由捂住的耳朵,涌入进来。 身处太过便利的时代的我,是否已经被太容易得到的解答和无一是处的滥意调教坏了,需要回复,需要便利,需要当下就可知的决定。 变得速食,变得泛滥,就像抓起自带的缺省项随意填充,还来不及警惕,就已被消磨许多。在你不知晓的地方,被填充的速食人生, 速食情爱,速食交合,速食死亡。 越少便愈难感知,若趋于平静则便难获晓真见,砍去画面,就夺去视觉,剔除词句,又撕掉直向的形容,当徒留声音时,你便需要发动 全部的能力来应和,去重新磨合那腐朽的感受力。 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MONO,并非英国那只出过一张绝顶专辑就消失的电音团,是的,另一支日系后摇团,MONO。 不知是否在听的路途上,一定会走到纯音的方向,但于我,这似乎是顺其自然的到达,就像漂浮在水流上的残叶,躲避不掉,唯有相待。 如果说听到纯乐器是无法逃避的指向,那后摇就是无可避免的理所当然,古典乐非我所能辨析,NEWAGE又太过空灵,对于摇滚乐的钟爱以及 三大件的痴迷,最后MONO成了跨不过的选择,而我是甘愿进入其中的戏子,这是巧合,或许也是注定。 给后摇下注解是极为困难的,模糊的定义为以摇滚乐的配备为基础,砍去人声而作的纯乐存在大概是比较框架式的,但其实配有人声的也不在少数 若说它是硬朗的,那么甜美向的同样可以腻死你,若说它是传统的,那如WEG的混杂众多采样又足以瞠目,不去设限大抵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但你知道那是后摇。 语言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利器,但语言又是最无奈与缺乏的最后城墙,它时常是无助与局限的,在另一侧的景象,穷尽词句,也找不到 可以填充的空格,自然,MONO带来的,便是那一侧的光景。 据说一首歌通常限制在四分钟内,是因为人脑的刺激感在该时限内最为有效,再配以各种手法,故而常常会得出一首好歌的结论。 初听MONO,必然需要一点时间的磨合,世间万物皆如此,众多十余分钟的曲目首先在耐力上便是考验,惯性听觉上所寻求的刺激在此会荡然无存, 甚至要焦躁的不断查看剩余播放时间,至此,便足以甩下一群摘掉耳机的人,然后给出“不知所以然”的标签。 对情节的逆转,对画面的新奇或猎奇感的追求,大概是人类好奇作祟的直观外化表现。在熬过了曲目时长的挑战后,应该默默赞许一下自己, 这小小的坚持。顺而下是曲目自身的触碰。若是几分钟的曲目兴许可以当做好听的ost一般对待,而MONO最擅长的却是超出常论的,坚硬不移的 十余分钟曲目,铺陈有时长到足以放空,必须时刻抓回精神才得以继续,在真正学会听以前,你需要练出全新的耐力与感知力,正如村上所言, 在写小说之前需要的是练就一副足够的身体意志,此二者虽不相同,但却相通。 已有十余年的MONO,在曲风上坚持冷漠的画面感,本身以三大件为主在手法上九颇有局限,故而尽可能在曲风多变上寻求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 MONO似乎并未因此而变,又或者有意不变,反而愈发的走在音墙的一侧,层层如噪音的音墙所构建的厚重与连串清晰的扫弦,再配以弦乐, 整合出奇妙的感受。 说不清楚究竟舒畅与凝重,往往在一曲终了时,你发觉好像经过了长长的冒险,从中抽离的幻觉感,而鼓与贝斯则是其中最好的指引, 在进行中的弦乐突然插入暴烈,MONO坚持着类似“萝卜加大棒”的手法,不给甜头,不给结果,甚至都不算绝望,但却比绝望更深厚, 统统告诉你之后,将你丢弃在这。 当开始对一首曲子执迷到反复的时候,或许才是真正踏进“听”的领地,你开始在意其中但凡可以听到的全部声音,甚至细微单音的贝斯, 并想象缺少了它,曲子的不完整感。能够在心中默默哼出,知道下一秒的暴烈来自何处,知道安静的和弦又从何而起,挥舞着无形的受, 跟随它晃动。 当你以为MONO便是如此时,恐怕犯下的是武断的错误,作为瞬间脑残粉的我也必须时刻刷新听感。 PS:据说WEG的中国巡演全部取消了,理由是你懂的,作为一枚日系饭,处处都可见的偏差实在让我很是不解,天朝就请你继续的狭隘下去吧, 最后化为贝斯停下的一缕回音时,我必欢欣,为你的沦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