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背后是民生?中美物价值得“比”
楼主
来源:RON@safezhishi 12/18/2012 11:36:00 AM
当今世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人们在茶余饭后,常常会将这两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进行一番比较。吃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两国的生活水平。 要“比”就“比”得客观 近年来,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多数中国老百姓看完后都觉得中国的物价要高于美国,自己的生活更艰难。 网帖不可尽信,那中美物价究竟怎么比才客观?专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物价高低,必须与国内居民收入对比,才能真实反映该国老百姓对物价的承受力。 以北京与纽约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为例,纽约2010年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2万元;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29073元。纽约耐克运动鞋一双最高为832元人民币,北京为2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0.26%、北京为6.9%,北京是纽约的26.5倍。纽约租一居室最低为6400元人民币,北京为3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2%、北京为10.3%,北京是纽约的5倍。至少从北京与纽约的物价收入对比看,北京远远高于纽约。 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尽管中美两国发展水平不同,税制及征收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与物价有关的物流成本、人民收入、价格监管等方面都有可比性,因而对比两国物价其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其回避问题,不如通过理性对比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首先,我国的税收以间接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为主,商品被层层加税,所含税赋畸高,价格自然较贵。 其次,美国物价中垄断性收费较少,而中国物价中垄断性收费很多。以物流成本为例,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在物流环节中日进数亿元利润,地方垄断性国企如高速公路公司也设置路卡,以至于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商品进入超市、商场,也要征收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灰色费用”。 再次,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这意味着其国民财富在初次分配阶段即大部分为劳动者所有;而我国目前还不到40%。劳动者难以分享更多财富,工资增长慢,负担却没减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百姓普遍买不起房,再加上社保不健全和高昂的教育费、医疗费等因素,民生更为艰难。 最后,监管方面也可以对比。我国的物价监管还不到位,往往惩罚力度过轻,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一些不法商家,也让物价偏离了正常价值,增加了民生负担和CPI调控压力。 中国的物价高于美国,说明中国的物价水平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需要国家通过税制改革和规范市场以减轻商品的税负,这不仅能“让利于民”,还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举国受益。 “比较”后有呼声 其实,大多数老百姓热衷于议论中美物价,是出于对国内物价涨声一片、收入增长裹足不前、通胀已在眼前等焦虑。同时,高物价的背后也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向记者反映,归国后最让他们感叹的区别,不是美国的物价有多便宜,而是物价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国内贵得离谱,但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国外则贵很多。像理发,国外是国内的5倍,而地铁、公交是国内的10倍。 这说明美国的物价体现了对人与知识的尊重。因为社会最大的财富是人,而不是工具,只有人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人工服务须有高价。此外,对于社会发展最大的动力是创新而非资本,只有创新才能让更多的资本实现增值,所以涉及知识产权的服务和商品也价格较高,这种定价完全遵循着市场规律。然而在中国,廉价劳动力却始终是商品比较低廉的根本保障。 此时,物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决定着社会对人和知识是否足够尊重。合理的物价有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不合理的物价则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中美物价之比并非是要得出谁高谁低这样表面的结论,而是要关注其背后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问题,是公众对自身诉求得到体察的渴望,乃至实现“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已迫在眉睫这一趋势。 编辑杨淇
|